0个结果关于
“”
《同济报》最新报道——“她是个用心专一的拼命三郎”,记中国唯一的赛车场设计师
“她是个用心专一的拼命三郎,不去求商业机会,不好高骛远,对业务精益求精。”方守恩教授说起自己的弟子、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赛车场设计与安全研究中心的姚启明,很是满意。方老师说,读博士期间,她生了两场大病、生了一个孩子,还把博士论文完成了,同时还完成了多个赛车场设计,新近落成开放的就是金华汽车文化公园和贵州国际赛车场。
2004年7月,浦东陆家嘴街道上DTM(德国房车大师赛)赛车那风驰电掣的魅力和震耳欲聋的马达声,相信车迷们一定还记忆犹新。但是,你知道吗,这条赛道是中国人设计的,设计者就是当年还是个26岁小姑娘的姚启明。
稍稍了解国际赛道设计的人都知道,这是一个只有独门技术,没有标准可循的领域,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赛道设计师只有3位,要么是建筑设计师出身,要么是车手转行,人家的设计方子都是深藏于心,绝不示人的。“赛道设计,一是速度,一是安全,不是天马行空地在纸上画出一些直道和弯角就能完事的。”“设计方案可以有无数个,很难说哪个最好,我要做的就是找出那无数个约束条件,做到最好。”姚启明说,除了根据高低落差、土壤状况、风向、干湿度、周围环境,赛道设计还要考虑到一整套的赛车场设施,包括维修区、新闻中心、观众看台、医疗救援中心、直升机停机坪、餐厅酒店等,都要合理地规划出位置。
“看台位置的选择要照顾到观众的观赛视野及体验,还要考虑太阳光的照射。国内的比赛都在下午进行,为了观众避光,看台就不能朝西;还有赛道的辅助交通,赛车万一出事救援车辆必须立刻到达;遇上极端天气,排水系统也要经得起考验……”姚启明介绍,仔细研究国际汽联的防撞墙,我发现其设计不合理;再看设计者的经历,没有一位是专业出身。原来,先是学道路桥梁设计,后研究防撞墙理论的姚启明看出了国际设计大咖的短板,她“偷偷”改变了国际汽联沿用上百年的防撞墙方案,用上了自己的多功能防撞墙技术,不仅提高了安全系数,还节约了1/4的建材,并使防撞墙赛后被用在城市道路上,继续发挥作用。
由于姚启明的杰出工作,她获得了“上海国际汽车街道赛杰出贡献奖”。国际汽联官员感叹:“如果不是亲眼所见,我怎么也不敢相信设计师竟然是这么年轻的中国小女孩。”姚启明则告诉记者:“我道路也学,桥梁也学,交通工程也学,防撞系统也学,编程也学,学得很杂,但没想到这些竟为设计赛道做好了铺垫。上海街道赛场设计,国际同行们发现我的专注程度和专业知识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,我赢得了他们的信任。”
姚启明介绍,2005年6月,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决心在长春兴建国际赛车场,决定将设计任务交给我,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赛车场。
国际标准赛道设计牵涉到规划、建筑、结构等十几个专业,被委任为总设计师的姚启明第一个念头就是向国际同行求助。“我给世界著名的赛道设计公司发了电邮,询问赛车场设计方面国外有什么规范可依,他们的回答让我刻骨铭心:遗憾的是我们不能给您任何答案,因为赛道设计参考什么规范也是我们知识产权的一部分。不过,只要您付费,我们可以给您做赛道设计。”
外国人能做到的,我们中国人也同样能做到!受到强烈刺激的姚启明潜能开始爆发,她的倔劲儿犯了,开始了不顾一切的摸索过程,“3个月里我把自己关在不到10平米的小屋里,记不清翻阅了多少本书,查阅了多少资料,唯一能记住的就是编写了上万行的程序。”她突破了一道道难关,模拟出赛车在赛道上行驶的运动模型,据此完成了赛车场全部规划设计方案。2005年9月喜讯传来,方案成功通过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的安全模拟测试,至此,中国正式具备设计国际赛车场的资格。据悉,这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,被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誉为“中国汽车运动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”,并为国家节约了近千万元的设计费。
“中国的赛道当然要由中国人自己设计”,姚启明笑着对记者说,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坚定和淡定。由长春开始,她又从指定的境外设计师手中拿下了A1北京国际汽车街道赛的设计权,近年来她先后完成北京SF国际汽车街道赛赛道、武汉国际赛车场、上海DTM国际汽车街道赛赛道、鄂尔多斯国际赛车场等国际汽联(FIA)认证的赛车场;设计了贵州跨界拉力赛赛道、北京瑞得万国际卡丁车场、仙女湖国际卡丁车赛道等国际汽联(FIA)认证的其他赛道;在成都国际赛车场、北京金港赛车场、上海天马山赛车场等运用赛道安全模拟系统。
随着汽车运动向大众化方向发展,姚启明团队又设计了包括北京赛车驾驶体验中心、盐城汽车试验场体验赛道、厦门鸿山汽车文化公园、中国大学生汽车教育体验基地等。“设计赛道百余条,完成创新数十次,节约经费数亿元。”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官员如是评价。
“我花了几十万买了一套模拟器,放在办公室,大家有空都去试开,寻找每条赛道的不同感觉”,姚启明告诉记者,2008年开始,我们把创新设计拓展到公共安全领域,完成国内首个安全驾驶模拟系统的研究和规划,填补了国内空白。
随着安全性研究的深入,她觉得必须继续深造,于是拜师我校交通学院方守恩教授门下。
赛车道的设计,两个问题极重要:速度、安全。”方守恩教授介绍,姚启明近年来钻进赛道设计这个极小的领域,开拓出广阔的天地,这片天地和这个品牌对于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也很重要;她跟我说,赛道设计领域的国际三位顶级设计师,没有一位是跨道路设计、道路安全的,她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。
因此,她把博士论文对准了“赛车理想行驶轨迹最优算法”,并开展仿真系统的研究,她要吃透赛车与赛道的“亲密关系”并从技术上把赛道设计拉上新高度。“普通道路,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安全问题,驾驶员怎么舒服怎么开”,方老师说,但竞技体育就不一样了,赛道有时会为难你的,它要的就是极限状态下的安全问题,我从她的论文中受到的启发也很多。她设计的鄂尔多斯赛车场,我体验过,很不错。业内专家称,这是由中国人独立设计、施工并可升级为F1赛道的赛车场,是首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赛道设计理念完美融合的赛道。
正如方守恩教授所言,这些年,姚启明进入赛车场设计,不仅从技术“黑匣子”中趟出一条阳光道,还不断进行着赛道结构的创新。路基设计中,她解决了25米高填土的施工后沉降,赛道平整度达到了国际汽联的标准,确保了赛车时速300公里情况下的安全舒适驾驶;高寒地区沥青路面的自然开裂现象也被她解决,鄂尔多斯赛道历经5个冬季,也没有一条裂缝,国际汽联为之折服,车手们纷纷点赞,这项设计获得教育部2013年优秀设计二等奖。
据了解,2004年至今,姚启明共完成了国内外100余个赛车场、试车场、街道赛、驾驶体验中心、安全驾驶教育体验中心、汽车文化公园、跨界拉力赛道、卡丁车场的咨询、规划、设计和科研工作。在赛车场设计和安全研究领域取得了50余项创新成果,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建筑材料、土地资源和数亿元的设计费。
很拼的姚启明,也是个不开山不填海的赛道设计师。她拒绝了不少地方的设计邀请,就因为人家触动了她“不开山不填水”的律条,“山形水势、自然环境,毁了就不会再回来了,我们得珍惜、呵护,设计要与自然更好地融合,而不是破坏自然环境”,姚启明说。
姚启明还是一位推广汽车运动、传播汽车文化、倡导道路安全的热心人。她开发出中国式驾驶体验赛道、城市SUV体验赛道、儿童体验赛道、汽车文化雕塑公园,构建、推广安全驾驶教育体验平台;为了让相关大学生实现在赛道上授课,她每年都要设计1-2个公益援助类赛车场项目;她主编的《中国汽车(运动与文化)主题公园》专著将于年内出版,她正在为行业主管部门编制相关赛车场建设标准。
姚启明说:“我时刻关注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,每年都会为自己定一个比去年稍稍高一点的目标,让自己处于不断挑战和创新的状态之中,这是我喜欢的状态。”也许正是因为这,她近年来获得包括上海市青年科技创新市长奖、上海市青年英才科创奖、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突出贡献奖、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匠人精神奖,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、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。至今,我还记得她告诉我完成了博士论文时的开心样子。巧合的是,刚刚完成学业的她和孙立军、何敏娟、周俭三位教授一起被聘为“同济大学青年教师劳模创建‘蓝青工程’导师”。
发表时间 Published
2017-08-12
类别 Categories
公益科普